《新华日报》:苏州大学: 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 百年名校改革创新育英才

发布者:徐骏发布时间:2017-06-26浏览次数:86

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20175月最新数据显示,苏州大学有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3位,全国地方高校首位;其中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同时进入全球前1‰。国内拥有2个及以上ESI1‰学科的高校仅有19所,苏大也成为江苏省内同时拥有2个学科进ESI1‰的三所高校之一。

2017自然指数排行榜上,苏州大学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11位,全球高校第84位。

2017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苏州大学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13位。

这些第三方评价直接体现了苏州大学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抢抓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机遇,始终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作为育人指引,将“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培养模范公民”凝练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推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才强校,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希望你们在所在的研究领域内坚定地走下去,并且从中收获乐趣。”521日,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教授从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手中接过聘书,佩戴上苏州大学校徽,成为苏州大学首位讲席教授,并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学术研究课。受聘后,他将领衔组建“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以讲席教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工作中。这是苏州大学开始实施高端人才汇聚工程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

“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学,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汇聚直接带动了学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

2007年以来,苏州大学遵循国际标准,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学校先后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高端一流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1300多名,其中海外归国人员占到了32%

苏州大学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和学科前沿研究凝聚学术队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以此带动一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走出了一条通过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人才的路子。一大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汇聚苏大,不仅带来了与国际接轨的育才理念和前沿科技,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力量也为高水平学生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科研反哺教学。

多措并举,培养卓越型人才

“能在校内跨专业学习已经很幸运,还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主动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从小酷爱医学的2014级张潇颖同学,在选修了医学部周泉生、王建荣两位特聘教授的“新生研讨课”——《干细胞与肿瘤》后,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体验科研全过程,并在教授的鼓励指导下,自主设计了研究项目,并与同学联合申报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还顺利通过了学校的转专业选拔考试,成功地转入医学部生物科学类专业继续学习。

2013年底,苏州大学开始全面启动“新生研讨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选修课程。至今,学校已立项建设涉及各个学科的170余门新生研讨课。一批院士、名师、教授走进本科新生课堂,帮助新生开拓学术视野。

作为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苏州大学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特区,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苏大还设立了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敬文书院,和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的唐文治书院。

在近日举办的“2016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暨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敬文书院2013级会计学专业毛惠同学获得了“2016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我的室友来自物联网工程、英语专业,平日里文理思维的碰撞为我提供了很多灵感。书院的第二外语课程、领导力培育课程、语商培养课程、中英文演讲比赛、敬文讲堂极大程度上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眼界,也让我感受到了通识教育的魅力所在。”得益于敬文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四年中,毛惠申请到了哈佛大学学习项目,获得了亚太青年模拟APEC大赛冠军,参加了意大利“世界教室”青年论坛,并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之一,随习近平主席赴菲律宾出访了APEC峰会。

为了将“创新基因”植入到专业教育中,苏州大学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了微课、新生研讨课、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课程化考核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已达40多门。在6月初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苏州大学获得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另外还有3件作品直接进入全国决赛。

春风化雨,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苏州刺绣、昆曲评弹、书法绘画……在苏州大学传统文化工作坊,以学生社团课外活动的形式定期聘请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海内外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讲解和传授中国传统文化,200多场讲座为中外大学生奉上了一顿顿文化大餐。自2013年成立以来,苏大传统文化工作坊已有10门课程纳入到全校的公选课学分体系,吸引了15000多名师生参与活动。

立足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广大师生在文化自觉中坚守苏大精神,在追求创新中发展苏大传统。苏州大学不仅有着积淀深厚美丽校园,更是全力为广大学子创造丰富醇厚的软环境。学校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引领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苏大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备全球性视野与胸襟,更应是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在苏州大学,师生都对一个温暖而寓意深刻的名字——惠寒”耳熟能详。1911年,东吴大学学生利用课余在苏州为寒门子弟创办了一所惠寒小学,从此,“惠寒”成为学校百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师生公益活动最有号召力的品牌。截至目前,学校先后有5万余名师生、300余支团队积极参与,自发捐赠200余万元“惠寒”基金,足迹遍布16个省的23个区市,共建“惠寒”学校25所,1500余名贫困儿童获得苏大“惠寒”奖助学金,5000多名留守贫困儿童获益。“接力惠寒行动”成为该校学子践行爱心行动的口号。学生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

像“百年惠寒”这样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在苏州大学还有很多:持续23年的王晓军精神文明奖评选,举办20余年的“读书节”活动,坚持十多年的“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等。近年来,苏大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与特色项目,连续多年摘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学校还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全校20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东吴大学生艺术团”、“东吴剧社”、“东吴辩论社”等社团在校内外都获得了普遍赞誉。东吴大学生艺术团连续多年在国家汉办的邀请下,赴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孔子学院演出,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到柬埔寨、老挝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华日报》2017626日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