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深耕一块人才培养“示范田”——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发布者:徐骏发布时间:2017-01-17浏览次数:69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自然指数”特刊上发表文章,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为题,重点报道了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其实,在此次得到国际认可之前,这个成立于201012月的“年轻”学院已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出多项硕果:两名学生摘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多名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2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

在成立不到一年时,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就获批为教育部首批17所“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那么,肩负着培养纳米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使命的它,是如何迎难而上,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的呢?

一个理念:全员服务学生

走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爱生重教的浓厚氛围便“扑面而来”:课堂上,学术大师为求知若渴的学生详解纳米奥秘;实验室里,导师亲自指导本科生做实验。即便是公务繁忙的院长李述汤,也会常备一张学生课表,时常走进教室听课,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因为在他看来,“学生就是学院发展的根基”。

所有教育、教学、教师都为学生服务,正是这个教育改革特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紧扣“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应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而生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在创新办学体制上作出了大胆尝试。

比如,以“教授治学”为核心,强化教授在学院事务中的共同参与权和集体决策权。作为学院核心决策层,教授委员会每两周召开一次集中会议,会上除了讨论有关教师的选聘考核、评估奖惩等管理制度外,还涉及学院重要政策与事项的决定。而在人才培养问题的决策上,教授们尤为细致谨慎。

“院内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与师资配备,都由教授委员会根据学科培养的规律要求,经专业评估和集体讨论确定,绝不是单纯地应师资来开课。”在学院党委书记季晶看来,改革的用意就是希望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决策制定更加人性化、接地气。而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授对人才培养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服务学生成才方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更是不遗余力。专门成立的英语语言中心,全时向学生开放,采用小班化、互动式教学,5位语言学背景的全职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的学术英语培训。2013级学生王彤彤入学时无法适应全英文教学,但是经过全职外教“量身定制”的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后,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全英文课程汇报。不只是她,在英语语言中心,很多曾羞于开口、困于表达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一流师资:高端引领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师资乃重中之重。在苏州大学大力实施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下,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迅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优化组合、学科互补、协同创新的人才梯队,汇聚了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资队伍。1位院士、2位“千人计划”专家、9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3位国家杰青、8位国家优青、4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这支大咖云集的团队正是承担该学院一线教学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还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从大一起,学院就为400多名本科生每人配备导师,经过专业培训后,本科生可以直接操作总价值超过1亿元的先进实验平台设备,参与纳米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课题。

项目引领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引导上。学院研二学生汤洵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廖良生的直接指导下,本科阶段凭借“高效大面积柔性OLED照明光源的研究”项目,就摘得全国“挑战杯”竞赛奖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与团队成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SCI论文。

“廖教授耐心的科研启迪,令我的研究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谈及取得的成绩,科研起步并不顺利的汤洵感慨说,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中,耳濡目染导师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使得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日益强化。而在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与人文关怀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的现象也蔚然成风。

一种模式:立体培养学生

纳米科技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为实现跨界协同培养人才,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也探索出了“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采访中,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穗东介绍说,“立体化”是指人才培养实现高度上的教学科研融合、深度上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广度上的国际资源融合。学院除了实行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外,还打破学科藩篱,为同一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分别交叉的三个方向课程。研究生还能跨学科选择导师、课题和晋升学段。

受益于开阔的学术视野,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倩在校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相互讨论、合作实验,常常迸发出许多创新想法。”陈倩说,在她们这个学科交叉的课题组,化学与材料专业的同学可以从材料合成角度大胆创新,研发出一些新材料,同时再与学生物的同学合作,又可以探索出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协同创新并不是某个课题组的鲜有现象,学院很多高水平论文的联合发表都体现了跨学科互补性合作的协同效应。”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庄表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跻身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后,学院又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将“国家试点学院建设成一流的示范学院”视为奋斗目标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前进道路上,在培养纳米创新人才的探索道路上,将会越走越远。


《中国科学报》  2017117日 第6